Historically, the spelling was "tire" and is of French origin, which comes from the word tirer, to pull. The reason for this naming is that originally "tire" referred to iron hoops or thick wires bound to carriage wheels. In French blacksmithing the word for a drawn iron rod is a tirer, or pull. The same word was often used for any metal drawing or rolling process. In an article in the London Magazine/Intelligencer of 1853 "The Utility of Broad Wheels," it explains that the common practice was to bend two rods, called "tires," into hoops and bind them to the wheel, but it is preferable to use an iron band, called a "broad wheel" rather than the rods, because as the rods wear they bite into the wheel. Another early mention of a tire in English is in The Scots Magazine, Volume 15 By James Boswell (1753).
Another origin of "tire" is provided by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2] essentially that the word is a short form of "attire," and that a wheel with a tire is a dressed wheel. Some other etymologists may share this view.
The spelling tyre does not appear until the 1840s when the English began shrink fitting railway car wheels with malleable iron. Nevertheless, traditional publishers continued using tire. The Times newspaper in Britain was still using tire as late as 1905.[3] The spelling tyre, however, began to be commonly used in the 19th century for pneumatic tires in the UK. The 1911 edition of th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states that "[t]he spelling 'tyre' is not now accepted by the best English authorities, and is unrecognized in the US",[4] while Fowler's Modern English Usage of 1926 says that "there is nothing to be said for 'tyre', which is etymologically wrong, as well as needlessly divergent from our own [sc. British] older & the present American usage".[5] However, over the course of the 20th century tyre became established as the standard British spelling.
2014年4月27日 星期日
2014年4月6日 星期日
怪博士的BENZ S400H運到台灣了
我表哥是個怪咖,所以當他的BENZ S400H一運到台灣,我立刻到基隆貨櫃場拍照,沒想到…竟然沒有辦法發動!
只好用拖車拖到保養廠了…希望接下來的ARTC驗車一切順利,不然,下次我回去就免不了被唸一頓了。
為什麼說他是怪咖,因為哥哥對待他的車子,幾乎把它當作人了。
那一年他來美國攻讀博士班,坐在我的車上,好像渾身不對勁似的,開始擦拭我的窗玻璃,後來他也放棄了。
「你怎麼有辦法忍受這麼髒的車?」他皺著眉頭,摒住呼吸的問。好像我開的是台垃圾車。
「我覺得挺好的啊!」我看了看車上,只不過地毯上有些落葉和木屑、一盒壓扁的衛生紙,和佈滿灰塵的儀表板。
當然不是所有的男人都對車子,有著這樣的癡迷,而這樣的對待方式,不愧是博士,有吹毛求疪的精神!
像他有個規定,若是你的腳要是太短,或是沒有穿上新鞋子,那就必須脫鞋入座。
很誇張吧,根本就是針對我…
同意請按讚!
還有,當你開車門的時候,要確定手直接碰門把,別去摸車身或窗破璃,因為那會留下指紋。
我本來不信,趁他不注意的時候,偷偷摸了下玻璃,結果那打蠟過的表面,馬上留下我的犯罪證據。他從駕駛座的反光鏡,看到三個橢圓形的手印,馬上拿出他的手套抹布(是的,一種戴在手上,可當作抹布的手套),走到後座,輕輕的擦掉那不潔的痕跡。
在他車上,嚴禁任何飲料和食物,也沒有衛生紙,因為沒有必要,而且會降低車子的格調。就算第二天要下雨,他還是會把車開到洗車場,請人從裡到外,清得一塵不染。
「我的車子對我說:『該清理我了!』」他開去洗車的路上這麼說。
真把我笑死了,有人可以通靈,我哥可以通車!
但這也讓哥哥換車的時候,賣了一個相當好的價錢。那台他開了十年的車,跟一排新車擺在一起,你分不出來哪部是舊車。
這次回台灣跟老闆及股東們開會,討論我們玄天國際要開一家專賣進口車的店,沒事就跟我哥出門晃晃…有次他開車載我去圖書館還書,下車關車門的時候,我的手不小心碰到車門。
「妳先進去,我隨後就來。」他說。
上樓梯前,我回過頭,看到哥哥戴上他的手套抹布,似乎在喃喃自語,邊擦邊說:「對不起,把你弄髒了…」
我決定了…當我作這一行的時候,要用「他」的標準來對待客人的車!
這就是專業!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一下這台S400H的性能吧!
S400 Hybrid(以下簡稱S400h)的重量2噸多,軸距3165mm,最小迴轉半徑6.1m,在雨天測試體積這樣龐大的S系列動態表現也是個不錯的機會。
S400h是以一具3.5升V6汽油引擎,加上鋰電池的Hybrid電動馬達系統為動力來源。引擎部分的馬力為279匹、碟型電動馬達的馬力為20匹,總共可以輸出299匹的最大馬力,最大扭力是39.28公斤米。另外,藉V6汽油引擎與油電混合模組整合,S400h平均油耗僅12.66km/L(NEDC綜合測試,經濟部能源局測得的平均油耗是12.3km/L),每行駛一公里僅有186g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為了同時呈現操控與舒適的特性,你還能以手動方式切換C、S、M三種換檔模式選鈕,也可個別調整懸吊軟硬,在舒適與運動模式中轉換。當車速達到100~120km/h時,車身能自動降低高度20mm以提升貼地性及減低風阻,進而有效降低油耗。
M-Benz的安全設計,一路過來都不斷地向自身超越。
自1951年起,220S(W187)的直式六汽缸頂置凸輪軸引擎和安全插栓門鎖,讓行車更安全;1954年W180/128系列的一體式車身設計;1959年W111/112系列前後撞擊潰縮區、三點式安全帶;1961年起4速自排變速箱與氣壓式懸吊。1965年W108/109系列,安全式方向盤設計與1967年加入的八缸動力單元;1972年起,正式納入第一代S-Class版圖的W116,油箱、車門、內裝等的安全設計,特別是ABS,為汽車安全史作出偉大的貢獻,及第一輛搭載柴油引擎的頂級豪華房車,都寫下不朽的歷史。
不款是那一款的BENZ,從美國船運回台灣都很划算的!
您可以先上網找一台車,我就可以幫您算出來,這台進口車自辦外匯到台灣的總費用是多少錢!
1979年W126,全球首次開發的駕駛座安全氣囊與束力限制器,1987年起前乘客座配備安全氣囊、後座三點式安全帶與1985年起配備的ASR加速防滑控制;1991年起的W140系列車款上市,ESP、BAS、側氣囊等安全配備自1995年起開始加入車系配備,賓士第一輛搭載12缸引擎動力車款也開始量產。1998年W220系列,車窗氣囊、DISTRONIC proximity control、KEYLESS-GO問世,而Pre-SAFE從2002年起,更加入捍衛乘客安全的行列。
這一代W221自2005年起,更加入多項安全配備,Brake Assist Plus與雷達感知器、雷達感知停車輔助、夜視系統、環保認證車輛與盲點輔助系統等,都讓S-Class能夠不斷超越當代造車的概念,成為豪華安全的新典範。
只好用拖車拖到保養廠了…希望接下來的ARTC驗車一切順利,不然,下次我回去就免不了被唸一頓了。
為什麼說他是怪咖,因為哥哥對待他的車子,幾乎把它當作人了。
那一年他來美國攻讀博士班,坐在我的車上,好像渾身不對勁似的,開始擦拭我的窗玻璃,後來他也放棄了。
「你怎麼有辦法忍受這麼髒的車?」他皺著眉頭,摒住呼吸的問。好像我開的是台垃圾車。
「我覺得挺好的啊!」我看了看車上,只不過地毯上有些落葉和木屑、一盒壓扁的衛生紙,和佈滿灰塵的儀表板。
當然不是所有的男人都對車子,有著這樣的癡迷,而這樣的對待方式,不愧是博士,有吹毛求疪的精神!
像他有個規定,若是你的腳要是太短,或是沒有穿上新鞋子,那就必須脫鞋入座。
很誇張吧,根本就是針對我…
同意請按讚!
還有,當你開車門的時候,要確定手直接碰門把,別去摸車身或窗破璃,因為那會留下指紋。
我本來不信,趁他不注意的時候,偷偷摸了下玻璃,結果那打蠟過的表面,馬上留下我的犯罪證據。他從駕駛座的反光鏡,看到三個橢圓形的手印,馬上拿出他的手套抹布(是的,一種戴在手上,可當作抹布的手套),走到後座,輕輕的擦掉那不潔的痕跡。
在他車上,嚴禁任何飲料和食物,也沒有衛生紙,因為沒有必要,而且會降低車子的格調。就算第二天要下雨,他還是會把車開到洗車場,請人從裡到外,清得一塵不染。
「我的車子對我說:『該清理我了!』」他開去洗車的路上這麼說。
真把我笑死了,有人可以通靈,我哥可以通車!
但這也讓哥哥換車的時候,賣了一個相當好的價錢。那台他開了十年的車,跟一排新車擺在一起,你分不出來哪部是舊車。
這次回台灣跟老闆及股東們開會,討論我們玄天國際要開一家專賣進口車的店,沒事就跟我哥出門晃晃…有次他開車載我去圖書館還書,下車關車門的時候,我的手不小心碰到車門。
「妳先進去,我隨後就來。」他說。
上樓梯前,我回過頭,看到哥哥戴上他的手套抹布,似乎在喃喃自語,邊擦邊說:「對不起,把你弄髒了…」
我決定了…當我作這一行的時候,要用「他」的標準來對待客人的車!
這就是專業!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一下這台S400H的性能吧!
S400 Hybrid(以下簡稱S400h)的重量2噸多,軸距3165mm,最小迴轉半徑6.1m,在雨天測試體積這樣龐大的S系列動態表現也是個不錯的機會。
S400h是以一具3.5升V6汽油引擎,加上鋰電池的Hybrid電動馬達系統為動力來源。引擎部分的馬力為279匹、碟型電動馬達的馬力為20匹,總共可以輸出299匹的最大馬力,最大扭力是39.28公斤米。另外,藉V6汽油引擎與油電混合模組整合,S400h平均油耗僅12.66km/L(NEDC綜合測試,經濟部能源局測得的平均油耗是12.3km/L),每行駛一公里僅有186g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為了同時呈現操控與舒適的特性,你還能以手動方式切換C、S、M三種換檔模式選鈕,也可個別調整懸吊軟硬,在舒適與運動模式中轉換。當車速達到100~120km/h時,車身能自動降低高度20mm以提升貼地性及減低風阻,進而有效降低油耗。
M-Benz的安全設計,一路過來都不斷地向自身超越。
自1951年起,220S(W187)的直式六汽缸頂置凸輪軸引擎和安全插栓門鎖,讓行車更安全;1954年W180/128系列的一體式車身設計;1959年W111/112系列前後撞擊潰縮區、三點式安全帶;1961年起4速自排變速箱與氣壓式懸吊。1965年W108/109系列,安全式方向盤設計與1967年加入的八缸動力單元;1972年起,正式納入第一代S-Class版圖的W116,油箱、車門、內裝等的安全設計,特別是ABS,為汽車安全史作出偉大的貢獻,及第一輛搭載柴油引擎的頂級豪華房車,都寫下不朽的歷史。
不款是那一款的BENZ,從美國船運回台灣都很划算的!
您可以先上網找一台車,我就可以幫您算出來,這台進口車自辦外匯到台灣的總費用是多少錢!
1979年W126,全球首次開發的駕駛座安全氣囊與束力限制器,1987年起前乘客座配備安全氣囊、後座三點式安全帶與1985年起配備的ASR加速防滑控制;1991年起的W140系列車款上市,ESP、BAS、側氣囊等安全配備自1995年起開始加入車系配備,賓士第一輛搭載12缸引擎動力車款也開始量產。1998年W220系列,車窗氣囊、DISTRONIC proximity control、KEYLESS-GO問世,而Pre-SAFE從2002年起,更加入捍衛乘客安全的行列。
這一代W221自2005年起,更加入多項安全配備,Brake Assist Plus與雷達感知器、雷達感知停車輔助、夜視系統、環保認證車輛與盲點輔助系統等,都讓S-Class能夠不斷超越當代造車的概念,成為豪華安全的新典範。
訂閱:
文章 (Atom)